灌木,高达3米;茎粗,有黄色绒毛状柔毛和稀疏钩状小皮刺。单叶,近圆形,直径
7-16厘米,先端圆钝或急尖,基部心形,上面有柔毛和密集的小凸起,下面密被黄灰色或
黄色绒毛,沿叶脉有柔毛,边缘掌状7-9浅裂,顶生裂片不明显3裂,有不整齐粗锯齿,基
部有掌状5出脉,网脉明显;叶柄长3-6厘米,密被黄色绒毛状柔毛和疏生小皮刺;托叶
较宽,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,顶端梳齿状深裂,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不再分裂。顶
生狭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,腋生花序为总状或花团集;总花梗、花梗和花萼密被黄色或黄
白色绢状长柔毛;花梗长1-1.5厘米,稀较长;苞片宽大,形状似托叶,掌状条裂;花直径
1.5-2.5厘米;萼片宽卵形,顶端渐尖,边缘有时稍具绒毛,通常外萼片较宽大,顶端掌状
至羽状分裂,稀不分裂,内萼片较狭长,不分裂或分裂,在果期直立;花瓣倒卵形或匙形,白色,有爪;雄蕊多数,花丝宽扁,花药有少数长柔毛;雌蕊很多,子房无毛。果实球形,直径可达2厘米,红色;核有明显皱纹。花期4-6月,果期8-9月。
产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。生于山坡及沟谷阴处灌木林内或林缘及路边,海拔可达
42000-2500米左右。泰国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也有分布。
果可食;全株及根入药,有清热、利湿、止血之效。
本种的托叶、苞片和萼片的大小及分裂程度均有变异,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植株
上,均发现有较大变化,如广东、广西地区的标本,托叶、苞片和萼片分裂较深,广西东北部的植株,萼片顶端深裂成线形裂片,又如云南西部地区的植物,萼片长大,似叶状,上半部掌状深裂,其裂片又再次分裂。这种局部变异的情况,仍应视为种内变异幅度。
|